随着新教材和新高考的实施,今年也是自己教授新教材的第二年,在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的教学中,一直很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讲好新教材,以及如何进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这几天学校请来了房超平老师进行指导,三天的学习和研讨,自己对双新背景下的课改有了更好的认识,可谓是收获满满!
听完房校长的讲座以及评课和研讨,我感触非常深的一点就是,房校长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愿意放手发动学生,这几天房校长在评课期间强调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课堂还不能放开手脚,给优秀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
想想自己平时的授课,何尝不是这样,自己一直大包大揽,让学生展示的比较少,大多都是自己在讲,没有充分的发动自己的学生,甚至也出现过满堂灌的现象。结果呢,一部分学生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提问,结果惨不忍睹,自己还很生气觉得学生学习不够努力,讲完了还不会,其实还是自己没有转变教学思路。我以为自己讲的东西能够解决问题,实际上确实我给了,学生就不思考;我讲的细了,学生也就不思考了。那么结果必然是课堂被占满了,老师代替学生去思考。尤其是面对新教材新高考,仍然在用自己之前的那种授课方式。而现在的历史教材改版后,之前的方式方法已经不行了,课本内容容量大幅增加,知识框架和延伸也有了更大的跨度,大单元教学和大概念教学成为了必然趋势。
反思之后觉得自己的最大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大胆地去舍弃,但是没有舍就没有得,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永远不能促成课改,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这三天听评了文科的所有课程和房老师的专题讲座,尤其是在试题讲评课和一轮复习课时房老师一直提到的如何提高学生分析材料题的能力,我简单归纳为十二个字:建结构,就是知识结构化,画好思维导图;找联系,上钩下联,左顾右盼,把之前自己学过的知识要充分联系起来,学会运用调动相关知识;抓关键,思维导图出来后,要在关键点上把关键问题抓住(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问题,就是关键问题);会变化,优秀的学生一定会变化,也一定要会变化,举一反三,学会换个角度,或是尝试更高的要求,试着去改编题。所以,大家要记住“建结构、找联系、抓关键、会变化”这12个字,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就一定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听完房校长的课改讲座后,我在班级也进行了一次课堂尝试。尝试着去改变以往自己大包大揽式的讲解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子目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带着我给的问题去看书,随后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去总结出本子目的内容和重难点,并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然后再找另外学生尝试着去提出本子目的问题,大家再小组讨论解决该问题,不完善的我进行补充,最后针对本节课的知识,找四位同学去尝试着列出思维导图,并让学生进行讲评,大家一起完善,评出谁的思维导图最完善。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的氛围变得好了起来,这当然是一种好的转变和尝试。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反思后我进行了一个总结,有以下几点感悟:
1.优秀学生培养,需要放开思维,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老师要学会取舍,教学要有针对性,注重课堂留白。
2.重视教学设计,体现设计思想,根据学生实际,在高二阶段引导他们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尤其是注重每节课每单元思维导图的建构。
3.老师要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可设计出学科题型的模型,包括新教材授课、试题讲评课、主题活动探究课、复习课等。
4.设计教学案的学习目标时要有具体的不同层次目标的达成路径。对于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都要有具体的目标达成途径。
5.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头脑风暴,放手发动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推动深度学习,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于我们高二历史组来说,本次房老师的听评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课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必须常抓不懈。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所以对于我们高二历史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自编导学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实现智慧共享,充分相信学生,肯定学生,放手发动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要坚持抓好大学科组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形成高二学科组一天一研、一课三研的集体备课模式。
适应“双新”改革,我们都在路上,尽管知易行难,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对自己狠一点,切切实实去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会有收获。对于房校长的指导和教诲,在此表示深深谢意!
Copyright © 2020 zkxx.net.cn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90408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