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作为孟子的代表性文章,它语言晓畅、逻辑清晰、说理透辟、气势浩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政论散文。那么,这样的一篇文章怎么样教授给学生们?怎么样让学生学有所得?这的确是个问题。
第一,前后勾连,破除生涩。
在初中时代,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孟子的文章,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及论理方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比如,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引入“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这三个核心观点,并巧妙地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地揭示“仁”这个核心论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利用排比的句式,层层铺排,使得论辩充沛有力;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命和道义,生动具体地为我们揭示出道义比生命重要的道理。而高中阶段的这篇《寡人之于国也》,它恰如其分地吸收了这三篇文章的长处,使得横向铺排和纵向说理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它既提出“民不加多”的核心议题,又使用“以战喻民”的比喻说理方法,加之“仁政七策”的铺排浩荡,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我们在授课前,要把温习和预习衔接好,要为学生们建好政论文章写作的模板。
第二,丰俭有度,有的放矢。
既然文章语言比较浅显,那么我们对于文章内容的梳理就要迅速而准确。把主要的时间预留给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上,比如:为什么统治者重视“民”?(社会背景:百姓+土地=粮食,百姓+粮食=兵士,兵士+土地=强国)养生丧死怎么理解?(养生:谷和鱼鳖用来食用;丧死:柴木用来治办棺椁)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其次,把主要时间用在结构梳理上,吃透这篇文章的内外在逻辑。不仅要能说出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还要依据文本内容理清其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更要揭示孟子在和梁惠王对话中,比喻说理这种委婉方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将授课的重点落在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上。讲清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创作,展示,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第三,教师启发,学生引领。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这篇文章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据此也启发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变成“连环式”的问答。比如第一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设计成层层追问:①在当时,为什么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会有这样的一番对话?②孟子和梁惠王聊了什么问题?③孟子来魏之前,梁惠王有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④他的施政措施怎么样呢?⑤他又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这样以来,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掌握了方法也锻炼了思维,可谓“一石四鸟”。如果教师总是替学生梳理思路,替学生分析问题,替学生归纳总结……那就没有落实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引领课堂的任务要求。开口即是过渡语,开口即是引导语,开口即是启发语,这才是教师在课堂中的真正角色!
《寡人之于国也》已经授课完毕,但是离自己的理想状态,离自己既定的高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我不禁感慨:上好一节课难,上一节好课更难!但作为青年教师,我有比成熟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有比成熟教师更多的成长机会,能够接收到一些建议和批评,我很幸运!教师道路道阻且长,但无论前途多么坎坷不平,我也会怀揣着理想与热情,踏出一条坦途的大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opyright © 2020 zkxx.net.cn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90408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