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学目标
  • 四干精神
  • 六字工作方针
  • 总体要求
  • 开物成务 开放包容
  • 1
  • 2
  • 3
  • 4
  • 5
教育教学

对护卫者阶层的共产主义生活的感想 ——结合《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的启发

作者:孙怡昕  编辑:孙怡昕   发布时间:2022-06-14 09:06

受老师的指导和引荐,学生走进了柏拉图的世界。放下手中的《理想国》,这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国度已经被我粗略浅薄地内化为了自己的“意见”(我已经不敢再用“知识”了)。以我目前的水平,自知想要理解这个“理想国”难于登天。但是我乐于选取其中一个小的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意见”,不求能够见微知著,只求能够稍微瞥见“洞穴外的阳光”。恰巧最近我也读完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所以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结合自己从马恩思想中获得的启发,总结一下自己对于理想国中护卫阶层的共产主义生活的一些感悟。恳请老师启发并指导。

第一部分 《理想国》的简介

《理想国》的作者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后来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从事政治活动,想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立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是柏拉图集中阐释其政治思想的三篇著作,其中《理想国》最为著名。《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理想国》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第二部分 重点理解思考的内容

柏拉图在构建理想国的过程中,将正义的城邦建立在各司其职的分工基础之上。城邦成员依据其天赋被分为三大部分:生产者、护卫者和哲学王。顾名思义,护卫者阶层的主要分工即是守护城邦并应对战争。作为一个城邦的武装力量,毋庸置疑,理想的护卫者应当是战斗力强且团结无私的。接下来我看到,柏拉图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培养这样一个护卫者群体。在塑造培养他们之前,必须先重视进行培养的前提。柏拉图对护卫者阶层进行的预设是,他们拥有着勇敢的天赋并有着较好的心灵品质(“在他们身上放入了白银”)。在此预设下,柏拉图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培养:以文艺体育为主的后天教育及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前者是由内部培养更加符合护卫者要求的心灵,后者则主要是由外部规范护卫者阶层的行动。

文艺体育的教育并非本文中心,故略过具体过程。但是这种教育的成果是与本文的中心有关联的:通过教育护卫者阶层“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这样的心灵是更加和谐的,从而也是更加接近正义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护卫者的心灵中关于欲望的部分会得到节制,这也为之后柏拉图提出的共产主义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可行性保障。

外部的制度性规范,主要依靠的是柏拉图构建的共产主义生活:护卫者阶层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同时,妻子、儿女也全部共享,家庭被取消(“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通过这样一套共产主义模式,一方面,财产私有制被取消,个人私欲受到抑制,护卫者阶层便能更好地履行其服务城邦的义务。另一方面,广泛且紧密的血缘纽带将整个阶层凝聚起来,从而保证了护卫者们的团结。柏拉图在此处绝非是简单的对家庭的否定,而是将小家庭(核心家庭)在护卫者阶层这一更大的格局上重构为大家庭(血缘共同体)。


第三部分 结合《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的思考

柏拉图关于护卫者阶层的共产主义构想千百年来引发的思考很多,学生结合《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的思想对这一构想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模式类似于血缘氏族生活的复辟,学生将从家庭制度与财产制度两大角度进行思考。

家庭制度上,妻子共有的制度与原始时期氏族群婚制的生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目的上,柏拉图意在打造团结无私的品质,而原始群婚制只是文明落后的产物。另外,柏拉图加入了优生学以及避免近亲结婚的一些技术性考量,从而避免了原始群婚制的混乱。但是二者带来的共同体组织模式是殊途同归的——血缘共同体。

财产制度上,财产的公有也与氏族的模式不谋而合。当然,同样地,柏拉图的用意是以财产公有来抑制私欲,保证护卫者阶层以城邦公共利益为准绳,氏族的财产公有却也只是生产落后阶段的必然。

不如从某个具体的例子来更加直观的审视护卫者模式与部落氏族模式的殊途同归,以下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引用格罗特的希腊史对雅典氏族的特点进行的概括(部分):

1.在受到侵害时提供帮助、保护和支援的相互义务

2.拥有——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共同财产。

雅典氏族因其发展水平已然较高,故私有财产的分化已经出现,但仍保留着原始时期财产公有的特点。成员间具有血缘关系(或近或远)且相互帮助、支援。这样的一套制度可以直观地给出我们结论:护卫者模式与氏族模式是有着诸多相似的。所不同的只是目的、财产公有的程度以及血缘联系的紧密程度。

将两种模式拉进历史的长河进行审视,是不是可以认为柏拉图的护卫者模式是历史的倒退呢?

当然不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来,氏族的崩溃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发展结合人的私欲使私有制成为必然,私有制与人的差异(不平等的天赋,机会等等)带来了人的分化与分工,随着生产发展,分工与地域流通的进一步扩大,地缘与业缘的纽带代替了血缘的纽带,这集中地反映在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之中。

柏拉图构建了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业缘的分工是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而在以保卫城邦为业的护卫者阶层内,进行了某种意义上历史的倒退——人类氏族血缘共同体的复辟。

但是,这种“倒退”真的是倒退吗?其可行性又如何能够论证呢?

首先,这绝不是历史的倒退,这并非与线性历史观的冲突,而是恰恰符合了“正反合律”。在此我引用如下这段话:

“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引用如上这段话以说明,共产主义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氏族部落制度在更高意义上的复活,是国家与历史的“返璞归真”。而柏拉图构建的这套护卫者模式是在这一特定阶层内实现类似氏族制度的“复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再论,这种“复辟”行得通吗?学生个人思考的结果是,可以。氏族的崩溃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有如下几点:私欲、私有制、人的分化、以及业缘和地缘纽带对血缘纽带的代替。在护卫者模式中可以看到,护卫者的私欲因其接近正义的心灵及后天教育而受到了限制;私有制则被取消;小家庭被类群婚制替代,广泛的血缘纽带得以建立;而作为共同生活的以业缘划分的群体,护卫者内部也不存在业缘纽带与地域纽带替代血缘纽带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符合柏拉图的预设的情况下,这样的护卫者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问题的最后来到了柏拉图的预设。心灵正义,不受私欲困惑的护卫者群体真的存在吗?真的可以完全培养吗?他们真的会如此团结无私以城邦利益作为自己的生命吗?

 柏拉图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现实上存在的东西。”

可见,理想国存在于理想当中(至少现在是的)。综观柏拉图的论述,他预设了卫士阶层心灵的先天美好,并凭借他的智慧从内外两面培养起这样一个无私无畏的优秀公民群体,以保卫他的理想国度。他的模式乍一看是保守的历史的倒退,实则是更高意义上的返璞归真。某种意义上的氏族的“复辟”在柏拉图的笔下以阶级的格局呈现,恰与马恩理想的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格局上的呈现达成了某种沟通与心有灵犀。穿越历史长河的不仅仅是传承的知识,更是一代代伟大思想家在孤独的沉思中从未停止的对善的向往。

最后附上两段话:

“设法寻找和指出在现行的那些城邦法制中是什么具体缺点妨碍了他们,按照我们所描写的法制去治理它。”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Copyright © 2020   zkxx.net.cn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9040897号-1